山西农业大学举办“百年记忆再出发”主题党日活动
山西农业大学举办“百年记忆再出发”主题党日活动
山西农业大学举办“百年记忆再出发”主题党日活动汾河之滨崛起一座(yīzuò)宏伟城邦。
它终于在(zài)当代与世人重逢。
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揭牌仪式(yíshì)
陶寺遗址博物馆前广场(guǎngchǎng)举行。
不仅标志(biāozhì)着陶寺遗址保护开发利用,
更实现了山西省(shānxīshěng)国家考古遗址公园
为全省文化遗产(wénhuàyíchǎn)保护与利用事业,
写下(xiěxià)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山西(shānxī)唯一!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功入选
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(zhèngshì)开放!
▲陶寺国家考古遗址(yízhǐ)公园揭牌仪式现场
山西迎来首座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(gōngyuán)
“陶寺(táosì)龙盘图腾(túténg),是刻在华夏血脉(xuèmài)里的(de)(de)基因。作为襄汾人,站在这片故土上,看着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牌匾亮起,满心都是自豪与激动!塔儿山的风吹了几十年,今天的风却带着4300年前的气息,吹得我眼眶发热……”揭牌仪式现场,襄汾县三晋文化研究会会长高建录难掩内心的喜悦。
陶寺遗址(yízhǐ)位于临汾市(línfénshì)襄汾县,距今约4300年至3900年,跨越(kuàyuè)400多年时光,属于新石器晚期龙山时代大型聚落城址。这片总面积达400多万平方米的遗址中,藏着一座至少280万平方米的古城,其规整(guīzhěng)的布局结构,彰显着它在中华文明形成关键阶段(jiēduàn)的核心地位。
▲陶寺国家考古(kǎogǔ)遗址公园俯瞰图
彼时的陶寺都城,农业经济繁荣,以这里为(wèi)都城建立的早期国家,推动(tuīdòng)社会进入全新(quánxīn)发展形态。王权通过大墓、宫城及宫殿建筑(jiànzhù)得以彰显;彩绘陶器、玉器、漆木器等(děng)重要礼器,土鼓、石磬等礼乐器相继出现,礼制初步形成,“以礼治国”的理念开始(kāishǐ)萌芽。这座承载着先进政治文明的古城,成为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重要支点,在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代表性。
1988年,陶寺遗址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(dānwèi);2017年,成功(chénggōng)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。
▲陶寺国家考古(kǎogǔ)遗址公园揭牌
国家考古(kǎogǔ)遗址公园是兼具科研、教育、游憩功能的全国性示范公共空间(kōngjiān)。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总面积519.38公顷,它立足40多年考古成果(chéngguǒ),秉持(bǐngchí)新时代文化遗产整体性、系统性保护传承(chuánchéng)理念,致力于多维度(duōwéidù)呈现考古研究成果。自2017年立项,公园便锚定建设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地、新时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保护利用示范园的目标,巧妙串联遗址区与保护展示区。
如今,遗址博物馆、陶寺天文考古馆、宫城墙、宫殿区及考古发掘现场(xiànchǎng)等区域已对外开放,初步构建起“考古现场+数字复原+场景体验”的三维展示体系(tǐxì),宛如一本鲜活(xiānhuó)的“文明教科书”。
▲陶寺(táosì)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揭牌
公园将“最小干预”理念与前沿科技(kējì)深度融合,为公众打造沉浸式感受陶寺文明的(de)独特体验。宫城区内,540平方米的宫殿基址被称作“王权大平层”,层层夯土无声诉说着早期国家的威严;观象台前,游客置身观测缝间,能在夏至日见证阳光精准(jīngzhǔn)穿透第12道缝隙,感受远古天文智慧与现代文明的奇妙对话;天文考古馆中,问天球幕演绎着星辰运转的古老(gǔlǎo)韵律,圭表测影(cèyǐng)互动装置让游客亲手丈量时间(shíjiān)的脚步(jiǎobù),将抽象的天文知识转化为可触摸的真实体验。
今年6月14日,国家(guójiā)文物局公布第五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(gōngyuán)入选名单,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作为山西省(shānxīshěng)唯一入选项目赫然在列。这一突破,标志着陶寺遗址保护利用(lìyòng)工作迈入新阶段,更为临汾市社会文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,成为山西彰显文化自信、推动从“文物大省”向“文旅(wénlǚ)强省”转型的新标杆。
▲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(gōngyuán)
重现4000多年前的(de)历史图景
“观象台星轨依旧,我们与(yǔ)先民共仰同一片苍穹。”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、曾任陶寺考古队第四(sì)任队长的(de)何努感慨道。1958年,襄汾县陶寺村,几枚灰陶残片意外现身,悄然叩响了沉睡四千载的文明之门。二十年(èrshínián)后,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探铲深入汾河东岸冲积扇,拉开了陶寺遗址科学考古发掘的大幕。1978年至1985年,首次大规模发掘逐步(zhúbù)厘清陶寺文化早、中、晚三期序列,墓葬中排列整齐的玉琮(yùcóng)、纹饰暗藏(àncáng)礼制(lǐzhì)雏形的陶器,让这座湮灭的史前都邑初现真容。
▲陶寺(táosì)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观象台
2002年(nián),陶寺遗址纳入国家“中华文明探源工程”,多学科研究手段为解码文明基因提供助力(zhùlì)。此后(cǐhòu),诸多重大发现不断涌现:12道观测缝精准标记太阳回归年20个时节,将《尧典》中“历象日月星辰”的记载(jìzǎi)实证至4000年前;圭尺刻度上的夏至日影,成为“允执厥中”治国哲学的地理源头(yuántóu);彩绘(cǎihuì)龙盘为探索龙图腾起源提供关键线索,朱书扁壶上的文字更是证实,在甲骨文之前约800年,中国已存在一定(yídìng)文字系统…
山西晚报·山河+记者 刘江(liújiāng) 摄
历经近半个世纪(bàngèshìjì)的接力发掘,这座280万平方米的龙山时期都(dōu)邑(yì)重见天日。宫室基址镇守中轴(zhōngzhóu),仓储区粮粟满仓,手工业作坊仿佛还留存着昔日烟火气(qì)。完备的都城规制、成熟的天文体系、初兴的礼乐制度,共同实证了中国早期(zǎoqī)邦国形态的诞生。在中华文明探源的历史长卷中,陶寺与良渚、石峁、二里头并驾齐驱,构成“四大都邑性遗址”文明谱系。
更具意义的是,传说中缥缈千年的“尧都平阳”,在陶寺(táosì)遗址得到了时空(shíkōng)与地理、文明高度的契合(qìhé)验证。正如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所说:“对陶寺圭尺的研究表明,4000多年前的陶寺已有‘地中’观念,当时的王者视都城为天下之‘中’。从这个角度看(jiǎodùkàn),‘中国(zhōngguó)’之‘中’,始于陶寺。”
▲陶寺遗址博物馆展厅(zhǎntīng)
当(dāng)古观象台的(de)观测缝仍与冬至曙光重合,当圭尺投影依旧落在夏至刻度线上,陶寺遗址早已超越单纯的考古学意义。在陶寺遗址博物馆,孩子们凝视圭尺投影思考日影变化,学子们在研学基地借助AI探索(tànsuǒ)天文(tiānwén)奥秘,这一幕幕都是今人与先民跨越时空的对话。
2024年11月12日,襄汾塔儿山下,一座“中”字形建筑——陶寺遗址博物馆落成,它以现代建筑形态承载4300多年文明星火,成为遗址公园(gōngyuán)首个(shǒugè)核心文化设施。馆内,一束“文明之光”串联起近半个世纪的(de)考古发掘(fājué)历程,也串联起古今文明。
▲陶寺遗址(yízhǐ)博物馆外景
“光被(bèi)四表协和万邦”主题展厅的(de)“文明(wénmíng)蕴化(yùnhuà)”“煌煌都(dōu)邑”“早期国家”三大展区,以5000平方米空间,展出从5000余件出土文物中精选的230件(套)陶器、玉器等。朱书扁壶上的神秘字符(zìfú),是中华文字萌芽的见证;彩绘蟠龙纹陶盘,映照出早期王权威严;玉琮温润、鼍鼓雄浑,共同奏响礼乐文明序曲;多璜联璧、铜蟾蜍片饰等不计其数的文物遗存,每一件都诉说着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力。
“三馆联动”研学季开启文化(wénhuà)之旅
数字化技术的(de)运用,更让文物“活”了起来:裸眼3D复原巍峨宫殿群,勾勒出中国最早“双城制”都邑雏形;全息投影生动展现都邑功能分区与水利系统宏大场景。游客轻点屏幕,便能听到鼍鼓轰鸣、铜铃清响,仿若置身(zhìshēn)《尚书》中“八音克谐(kèxié)”的礼乐(lǐyuè)世界。
▲游客参观陶寺(táosì)遗址博物馆
自开馆以来,陶寺遗址博物馆迅速成为文化地标,半年多吸引游客超22万人(rén)次。未来,公园还将开展多元文化教育活动,搭建全媒体(méitǐ)平台,让陶寺文明的(de)独特魅力被更多人感知。
▲当地小学生(xiǎoxuéshēng)参观陶寺遗址博物馆
在(zài)陶寺遗址博物馆文创商店,“龙盘丝巾”“圭尺书签”等创意产品深受游客喜爱;《对望・陶寺》实景(shíjǐng)演出用鼍鼓、石磬复原古代仪典,震撼人心;“陶片拓印”“圭表测影”等体验(tǐyàn)项目成为中小学生研学(yánxué)热门之选。
“走进临汾市(línfénshì)博物馆(bówùguǎn),追寻10万年前丁村人的足迹,领略临汾厚重历史;走进陶寺遗址博物馆,破解‘最初中国’的密码(mìmǎ);走进晋国博物馆,透过青铜光影与车马坑,感受2600年前晋霸春秋的传奇。”临汾市博物馆馆长狄跟飞介绍,7月1日至8月31日,临汾推出临汾市博物馆、陶寺遗址博物馆、晋国博物馆“三馆联动”研学季惠民活动。广大学生(xuéshēng)群体、教师及考古工作者,通过三馆公众号和网站实名制(shímíngzhì)预约,凭预约二维码(èrwéimǎ)与有效身份证件,即可(jíkě)免费参观。
▲当地小学生(xiǎoxuéshēng)参观陶寺遗址博物馆
“不止小西天,临汾皆如此!”临汾市文旅(lǚ)局局长李青萍介绍,在临汾,每一捧泥土(nítǔ)都能感受(gǎnshòu)到文明的力量,每一寸山河(shānhé),都激荡着历史的回响。在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揭牌之际,临汾将推介“跟着悟空游、博物馆探源之旅、休闲康养之旅、黄河风情之旅”等临汾旅游线路,把最美的临汾呈现给广大游客。这些活动是临汾推动文旅融合、提升城市文化软(ruǎn)实力的重要举措,将带领更多人开启跨越(kuàyuè)千年(qiānnián)的文明对话。
▲当地小学生参观陶寺遗址(yízhǐ)博物馆
▲鸮卣 商(shāng) 山西博物院藏
下列可(kě)移动文物,属于国家所有:
(一)中国境内地下、内水和领海以及(yǐjí)中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出土、出水的文物,国家(guójiā)另有规定的除外;
(二(èr))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以及其他国家机关、部队和国有企业(guóyǒuqǐyè)、事业单位等收藏、保管的文物;
(三)国家征集、购买(gòumǎi)或者依法没收的文物;
(四)公民、组织捐赠给国家的文物(wénwù);
(五)法律规定(guīdìng)属于国家所有的(de)其他文物。国有可移动文物的所有权不因其收藏、保管单位的终止或者变更而改变。
——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(wénwùbǎohùfǎ)》
文|山西晚报·山河+记者 刘江 实习生 梁梦真(liángmèngzhēn)
山西晚报·山河+记者(jìzhě) 刘江 通讯员 赵文家
图文版权归原作者(yuánzuòzhě)或机构所有
辑|山西晚报(wǎnbào)·山河+编辑 南丽江
汾河之滨崛起一座(yīzuò)宏伟城邦。
它终于在(zài)当代与世人重逢。
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揭牌仪式(yíshì)
陶寺遗址博物馆前广场(guǎngchǎng)举行。
不仅标志(biāozhì)着陶寺遗址保护开发利用,
更实现了山西省(shānxīshěng)国家考古遗址公园
为全省文化遗产(wénhuàyíchǎn)保护与利用事业,
写下(xiěxià)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山西(shānxī)唯一!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功入选
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(zhèngshì)开放!
▲陶寺国家考古遗址(yízhǐ)公园揭牌仪式现场
山西迎来首座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(gōngyuán)
“陶寺(táosì)龙盘图腾(túténg),是刻在华夏血脉(xuèmài)里的(de)(de)基因。作为襄汾人,站在这片故土上,看着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牌匾亮起,满心都是自豪与激动!塔儿山的风吹了几十年,今天的风却带着4300年前的气息,吹得我眼眶发热……”揭牌仪式现场,襄汾县三晋文化研究会会长高建录难掩内心的喜悦。
陶寺遗址(yízhǐ)位于临汾市(línfénshì)襄汾县,距今约4300年至3900年,跨越(kuàyuè)400多年时光,属于新石器晚期龙山时代大型聚落城址。这片总面积达400多万平方米的遗址中,藏着一座至少280万平方米的古城,其规整(guīzhěng)的布局结构,彰显着它在中华文明形成关键阶段(jiēduàn)的核心地位。
▲陶寺国家考古(kǎogǔ)遗址公园俯瞰图
彼时的陶寺都城,农业经济繁荣,以这里为(wèi)都城建立的早期国家,推动(tuīdòng)社会进入全新(quánxīn)发展形态。王权通过大墓、宫城及宫殿建筑(jiànzhù)得以彰显;彩绘陶器、玉器、漆木器等(děng)重要礼器,土鼓、石磬等礼乐器相继出现,礼制初步形成,“以礼治国”的理念开始(kāishǐ)萌芽。这座承载着先进政治文明的古城,成为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重要支点,在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代表性。
1988年,陶寺遗址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(dānwèi);2017年,成功(chénggōng)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。
▲陶寺国家考古(kǎogǔ)遗址公园揭牌
国家考古(kǎogǔ)遗址公园是兼具科研、教育、游憩功能的全国性示范公共空间(kōngjiān)。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总面积519.38公顷,它立足40多年考古成果(chéngguǒ),秉持(bǐngchí)新时代文化遗产整体性、系统性保护传承(chuánchéng)理念,致力于多维度(duōwéidù)呈现考古研究成果。自2017年立项,公园便锚定建设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地、新时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保护利用示范园的目标,巧妙串联遗址区与保护展示区。
如今,遗址博物馆、陶寺天文考古馆、宫城墙、宫殿区及考古发掘现场(xiànchǎng)等区域已对外开放,初步构建起“考古现场+数字复原+场景体验”的三维展示体系(tǐxì),宛如一本鲜活(xiānhuó)的“文明教科书”。
▲陶寺(táosì)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揭牌
公园将“最小干预”理念与前沿科技(kējì)深度融合,为公众打造沉浸式感受陶寺文明的(de)独特体验。宫城区内,540平方米的宫殿基址被称作“王权大平层”,层层夯土无声诉说着早期国家的威严;观象台前,游客置身观测缝间,能在夏至日见证阳光精准(jīngzhǔn)穿透第12道缝隙,感受远古天文智慧与现代文明的奇妙对话;天文考古馆中,问天球幕演绎着星辰运转的古老(gǔlǎo)韵律,圭表测影(cèyǐng)互动装置让游客亲手丈量时间(shíjiān)的脚步(jiǎobù),将抽象的天文知识转化为可触摸的真实体验。
今年6月14日,国家(guójiā)文物局公布第五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(gōngyuán)入选名单,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作为山西省(shānxīshěng)唯一入选项目赫然在列。这一突破,标志着陶寺遗址保护利用(lìyòng)工作迈入新阶段,更为临汾市社会文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,成为山西彰显文化自信、推动从“文物大省”向“文旅(wénlǚ)强省”转型的新标杆。
▲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(gōngyuán)
重现4000多年前的(de)历史图景
“观象台星轨依旧,我们与(yǔ)先民共仰同一片苍穹。”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、曾任陶寺考古队第四(sì)任队长的(de)何努感慨道。1958年,襄汾县陶寺村,几枚灰陶残片意外现身,悄然叩响了沉睡四千载的文明之门。二十年(èrshínián)后,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探铲深入汾河东岸冲积扇,拉开了陶寺遗址科学考古发掘的大幕。1978年至1985年,首次大规模发掘逐步(zhúbù)厘清陶寺文化早、中、晚三期序列,墓葬中排列整齐的玉琮(yùcóng)、纹饰暗藏(àncáng)礼制(lǐzhì)雏形的陶器,让这座湮灭的史前都邑初现真容。
▲陶寺(táosì)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观象台
2002年(nián),陶寺遗址纳入国家“中华文明探源工程”,多学科研究手段为解码文明基因提供助力(zhùlì)。此后(cǐhòu),诸多重大发现不断涌现:12道观测缝精准标记太阳回归年20个时节,将《尧典》中“历象日月星辰”的记载(jìzǎi)实证至4000年前;圭尺刻度上的夏至日影,成为“允执厥中”治国哲学的地理源头(yuántóu);彩绘(cǎihuì)龙盘为探索龙图腾起源提供关键线索,朱书扁壶上的文字更是证实,在甲骨文之前约800年,中国已存在一定(yídìng)文字系统…
山西晚报·山河+记者 刘江(liújiāng) 摄
历经近半个世纪(bàngèshìjì)的接力发掘,这座280万平方米的龙山时期都(dōu)邑(yì)重见天日。宫室基址镇守中轴(zhōngzhóu),仓储区粮粟满仓,手工业作坊仿佛还留存着昔日烟火气(qì)。完备的都城规制、成熟的天文体系、初兴的礼乐制度,共同实证了中国早期(zǎoqī)邦国形态的诞生。在中华文明探源的历史长卷中,陶寺与良渚、石峁、二里头并驾齐驱,构成“四大都邑性遗址”文明谱系。
更具意义的是,传说中缥缈千年的“尧都平阳”,在陶寺(táosì)遗址得到了时空(shíkōng)与地理、文明高度的契合(qìhé)验证。正如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所说:“对陶寺圭尺的研究表明,4000多年前的陶寺已有‘地中’观念,当时的王者视都城为天下之‘中’。从这个角度看(jiǎodùkàn),‘中国(zhōngguó)’之‘中’,始于陶寺。”
▲陶寺遗址博物馆展厅(zhǎntīng)
当(dāng)古观象台的(de)观测缝仍与冬至曙光重合,当圭尺投影依旧落在夏至刻度线上,陶寺遗址早已超越单纯的考古学意义。在陶寺遗址博物馆,孩子们凝视圭尺投影思考日影变化,学子们在研学基地借助AI探索(tànsuǒ)天文(tiānwén)奥秘,这一幕幕都是今人与先民跨越时空的对话。
2024年11月12日,襄汾塔儿山下,一座“中”字形建筑——陶寺遗址博物馆落成,它以现代建筑形态承载4300多年文明星火,成为遗址公园(gōngyuán)首个(shǒugè)核心文化设施。馆内,一束“文明之光”串联起近半个世纪的(de)考古发掘(fājué)历程,也串联起古今文明。
▲陶寺遗址(yízhǐ)博物馆外景
“光被(bèi)四表协和万邦”主题展厅的(de)“文明(wénmíng)蕴化(yùnhuà)”“煌煌都(dōu)邑”“早期国家”三大展区,以5000平方米空间,展出从5000余件出土文物中精选的230件(套)陶器、玉器等。朱书扁壶上的神秘字符(zìfú),是中华文字萌芽的见证;彩绘蟠龙纹陶盘,映照出早期王权威严;玉琮温润、鼍鼓雄浑,共同奏响礼乐文明序曲;多璜联璧、铜蟾蜍片饰等不计其数的文物遗存,每一件都诉说着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力。
“三馆联动”研学季开启文化(wénhuà)之旅
数字化技术的(de)运用,更让文物“活”了起来:裸眼3D复原巍峨宫殿群,勾勒出中国最早“双城制”都邑雏形;全息投影生动展现都邑功能分区与水利系统宏大场景。游客轻点屏幕,便能听到鼍鼓轰鸣、铜铃清响,仿若置身(zhìshēn)《尚书》中“八音克谐(kèxié)”的礼乐(lǐyuè)世界。
▲游客参观陶寺(táosì)遗址博物馆
自开馆以来,陶寺遗址博物馆迅速成为文化地标,半年多吸引游客超22万人(rén)次。未来,公园还将开展多元文化教育活动,搭建全媒体(méitǐ)平台,让陶寺文明的(de)独特魅力被更多人感知。
▲当地小学生(xiǎoxuéshēng)参观陶寺遗址博物馆
在(zài)陶寺遗址博物馆文创商店,“龙盘丝巾”“圭尺书签”等创意产品深受游客喜爱;《对望・陶寺》实景(shíjǐng)演出用鼍鼓、石磬复原古代仪典,震撼人心;“陶片拓印”“圭表测影”等体验(tǐyàn)项目成为中小学生研学(yánxué)热门之选。
“走进临汾市(línfénshì)博物馆(bówùguǎn),追寻10万年前丁村人的足迹,领略临汾厚重历史;走进陶寺遗址博物馆,破解‘最初中国’的密码(mìmǎ);走进晋国博物馆,透过青铜光影与车马坑,感受2600年前晋霸春秋的传奇。”临汾市博物馆馆长狄跟飞介绍,7月1日至8月31日,临汾推出临汾市博物馆、陶寺遗址博物馆、晋国博物馆“三馆联动”研学季惠民活动。广大学生(xuéshēng)群体、教师及考古工作者,通过三馆公众号和网站实名制(shímíngzhì)预约,凭预约二维码(èrwéimǎ)与有效身份证件,即可(jíkě)免费参观。
▲当地小学生(xiǎoxuéshēng)参观陶寺遗址博物馆
“不止小西天,临汾皆如此!”临汾市文旅(lǚ)局局长李青萍介绍,在临汾,每一捧泥土(nítǔ)都能感受(gǎnshòu)到文明的力量,每一寸山河(shānhé),都激荡着历史的回响。在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揭牌之际,临汾将推介“跟着悟空游、博物馆探源之旅、休闲康养之旅、黄河风情之旅”等临汾旅游线路,把最美的临汾呈现给广大游客。这些活动是临汾推动文旅融合、提升城市文化软(ruǎn)实力的重要举措,将带领更多人开启跨越(kuàyuè)千年(qiānnián)的文明对话。
▲当地小学生参观陶寺遗址(yízhǐ)博物馆
▲鸮卣 商(shāng) 山西博物院藏
下列可(kě)移动文物,属于国家所有:
(一)中国境内地下、内水和领海以及(yǐjí)中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出土、出水的文物,国家(guójiā)另有规定的除外;
(二(èr))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以及其他国家机关、部队和国有企业(guóyǒuqǐyè)、事业单位等收藏、保管的文物;
(三)国家征集、购买(gòumǎi)或者依法没收的文物;
(四)公民、组织捐赠给国家的文物(wénwù);
(五)法律规定(guīdìng)属于国家所有的(de)其他文物。国有可移动文物的所有权不因其收藏、保管单位的终止或者变更而改变。
——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(wénwùbǎohùfǎ)》
文|山西晚报·山河+记者 刘江 实习生 梁梦真(liángmèngzhēn)
山西晚报·山河+记者(jìzhě) 刘江 通讯员 赵文家
图文版权归原作者(yuánzuòzhě)或机构所有
辑|山西晚报(wǎnbào)·山河+编辑 南丽江










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